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中华饮食文化:酱油

2021-02-22 09:159110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原料预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淋油及加热配制等工艺生产出来的调味品,营养极其丰富,主要营养成分包括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糖类、酸类等。
酱油诞生于何时,由何人所创,史书上无记载,不可考。《齐民要术》中提到“酱清”“豆酱油”,有可能是酱油的最初名称。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说:“正月可做诸酱。至六七月之交,可以做清酱。”
当时的清酱,是在制成豆酱的基础上,原始地用酒笼(一种取酒的工具),逼出酱汁。做清酱与做一般豆酱的区别是,要不断地捞出豆渣,加水加盐多熬。逼酱汁时,将盛酱的酒笼置缸中,等生实缸底后,将酒笼中的浑酱不断挖出来,使之渐渐见底,然后在酒笼上压一块砖,使之不浮起来。沉淀一夜后,酒笼中就是清酱汁;用碗缓缓出,注进洁净的缸坛,在太阳下再晒半月,就是酱油。在唐代,酱油的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食品,而且在苏敬的《新修本草》,孙思邈的《千金宝要》、《外台秘要》等医书中已成为常用的药剂。
公元753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制酱技术传入日本,教会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酱。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长安留学,也将中国制酱技术带回日本。约在1200年的日本镰仓时代,有一位叫觉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国经山寺修行,归国之前,掌握了经山寺祖传的制酱技术。归国后在名叫纪州由良的地方创立了兴国寺,并向附近的人们传授制酱技术。从此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酱油的酿造技术在日本发扬光大。
 
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
《本草纲目》对酱油的制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豆酱有大豆、小豆、豌豆及豆油之属。豆油法:用大豆三斗,水煮糜,以面二十四斤,拌罨成黄。每十斤人盐八斤,井水四十斤,搅晒成油收取之。”
清《调鼎集》中,抄有“造酱油论,其中列五则:“做酱油越陈越好,有留至十年者,极佳。乳腐同。每坛酱油浇入麻油少许,更香。又酱油滤出,入瓮,用瓦盆盖口,以石封口,日日晒之,倍胜于煎;做酱油,豆多味鲜,面多味甜。北豆有力,湘豆无力;酱油缸内,于中秋后入甘草汁一杯,不生花。又,日色晒足亦不起花。未至中秋不可入。用清明柳条,止酱、醋潮湿;做酱油,头年腊月贮存河水候伏日用,味鲜,或用腊月滚水酱味不正,取米雹(米粒大冰雹)一二斗入瓮,或取冬月霜投之,即佳;酱油自六月起,至八月止,悬一粉牌,写初一至三十日。遇晴天,每日下加一圈。扣定九十日,其味始足,名‘三伏秋油’。又,酱油坛,用草乌六七个,每个切作四块,排坛底四边及中心,有虫即充,永不再生。若加百倍,尤妙。”
至清代,各种酱油作坊如雨后春笋,已有包括香蕈、虾子在内的各种酱油,当时已有红酱油、白酱油之分,酱油的提取也开始称“抽”。本色者称“生抽”,在日光下复晒使之增色、酱味变浓者,称“老抽”。老抽较咸,用于提色;生抽较甜,用于提鲜。
优质酱油大都呈鲜艳的深红褐色,不混浊、无沉淀、无霉花浮膜,酱香浓郁、味鲜、咸淡适中、无异味。在烹调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此外,酱油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发现,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于养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功效比常见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用少量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除了酿造的酱油外,还有一种化学酱油。那是用盐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质,变成单个的氨基酸,再用碱中和,加些红糖作为着色剂,就制成了化学酱油。这样的酱油,味道同样鲜美。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如酿造酱油。
酱油然是很好的调味品,但有些人是不可多吃的。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应和控盐一样控制酱油。因为酱油既含有氯化钠,又含有谷氨酸钠,还有苯甲酸钠,是钠的密集来源。痛风病人应当注意,酱油中含有来自大豆的嘌呤,而且很多产品为增鲜还特意加了核苷酸,所以一定不能多用。酱油中含有鲜味物质,因此用了酱油后就应当少放或不放味精、鸡精。特别是增鲜酱油,更可替代所有鲜味调料。和盐一样,在炒菜时酱油要后放、少放。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弘扬企业家精神是上市公司发展的根本
一、中国调味品行业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我国调味品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32家(包括新三板10家)调味品行业上市公司统计销售收入为1587亿元,占2023年全行业

2024-05-23125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