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发布了《2023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和农业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分析与评估创新团队研制,以Web of science中2022年中国各类科研机构正式发表的农业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论文为基础,根据“前沿引领、开创卓越、重大突破”的遴选原则,经过初选、专家评审、综合遴选及公示等过程,遴选出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22年中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具体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发现协同调控水稻高产早熟关键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文彬团队,在水稻中发现一个关键基因(OsDREB1C),通过协同调控光合作用、氮素利用、抽穗等重要生理途径,实现了水稻高产早熟。该研究为作物高产育种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揭示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的遗传基础。中国农业大学杨小红/李建生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团队,挖掘到玉米穗行数演化的关键基因(KRN2),并在水稻中发现功能类似的同源基因(OsKRN2),揭示了玉米和水稻在演化过程中趋同选择的遗传规律。该研究为作物育种提供了重要遗传资源,也为作物的再驯化和新作物的从头驯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3.构建首个番茄图泛基因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构建首个番茄图泛基因组,绘制了迄今最完整的番茄遗传变异图谱,结合多组学关联分析,找回了“丢失的遗传力”,助力番茄基因组育种。该研究是基因组研究领域的一项里程碑,为泛基因组促进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
4.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王晓杰团队,鉴定出首个被条锈菌利用的小麦感病基因(TaPsIPK1),揭示了条锈菌操纵小麦感病基因侵染致病的分子机制,创制了具有广谱抗性的新材料。该研究打破小麦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传统思路,开辟生物育种新途径,为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5.首次揭示几丁质定向生物合成的结构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杨青团队,解析了大豆疫霉几丁质合成酶(PsChs1)的三维空间结构,从原子水平上揭示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完整过程,并阐明了几丁质生物合成被抑制的机制。该研究为靶向几丁质合成酶的新型绿色农药精准设计奠定了基础,对绿色农药的原始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