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的2023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江西丰城召开。记者从会议了解到,三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74.02亿元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涉及全国297个县。各地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在培育服务组织、创建运行机制、集成技术模式、促进提质增产、带动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整县推进粪肥还田,促进有机资源变废为宝。三年来,试点县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粪污4388万吨、液体粪污6216万方。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动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初步解决了试点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题,减污增碳效果突显,实现生产生态双赢。
培育支持服务组织,粪肥还田市场初具规模。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抓手,各地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奖补、宣传引导,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开展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培育了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参与绿色种养循环的服务主体已达2500家,比项目实施前增加近1000家,从事粪肥还田相关人员近3万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装备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目前,社会化服务组织拥有粪污运输车1万多辆、堆沤处理设备1.5万台套、施用机械设备1万多台(辆),累计对接养殖场户8.4万家、种植主体80万家,平均服务半径20公里,服务播种面积7800万亩次。
组装集成技术模式,粪肥施用更加科学高效。各地积极开展田间试验,充分发挥农机农艺融合优势,集成组装“固体粪肥+N”“液体粪肥+N”等类型多样的绿色种养循环技术模式,取得良好效果。湖北省在高山蔬菜产区因地制宜集成推广“软体储粪(水)袋”,有效解决了山区粪水储存难题。江西省万载县通过“堆沤肥运输车+铲车+堆沤肥施撒车”模式,全县每天可完成堆沤肥施撒1000亩以上。
探索长效运行机制,为绿色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各地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运行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组织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三方签订合同,落实责任义务,开展长期稳定的种养对接合作,实现需求互补、协同推进和同向发力的种养结合机制;通过项目引导,初步形成“政府补贴一点、养殖企业出一点、种植主体掏一点、服务组织赚一点”的种养循环利益链接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手段,对粪污收集运输处理、粪肥还田作业进行全过程监控记录,做到粪肥来源清楚、粪肥去向可查、监管不留死角的全程追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