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甘肃省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展开讨论,聚焦农业科技发展,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和个人参与科研项目不积极等问题,建言献策。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
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王化俊直言,甘肃生态类型丰富,农业区域性明显,科研人员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成果适用范围有限。
“甘肃农业科技水平整体水平偏低。”王化俊坦言,目前,甘肃采用以杂交为主的常规育种方式,远落后于以基因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
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该院根据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农业生产实际,先期设立了12个深度贫困县(区)科技示范专项,筛选先进适用成果技术,开展示范推广和脱贫模式创建。截至目前,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7个,示范面积5000多亩;
“2018年甘肃粮食总产量达1141.8万吨,特色农畜产品大幅增加。”马忠明说,上述成果恰恰依靠科技发展而来。
“成绩的背后,依旧存在问题。”马忠明告诉记者,目前,科研院所有很多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或转化成效不理想,其原因是技术没有与市场有机结合。
马忠明建言,科研院所主攻技术研发,待研发成功后,由政府购买其技术,委托企业进行转化,科研人员用资金再去研究新品种,可形成农业科技良性循环发展。
王化俊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国家虽允许科研人员在民办企业参股、入股,实现其技术“零距离”转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之间存在冲突问题,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甘肃应当完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分岗位进行评价,避免“一刀切”考核。